人民网北京8月10日电 (记者 杨文彦、赵敬菡、刘静婷、陈烨菲)今天上午,卫生部就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卫生事业发展情况举行发布会。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何锦国说,中央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1至2009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西部地区卫生专项资金863.3亿元(包括基建项目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占全国(1847.8亿元)46.7%。
何锦国副司长在发布会上介绍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过去的工作;二是下一步的初步考虑。
一、中央投入不断加大,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一是中央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1至2009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西部地区卫生专项资金863.3亿元(包括基建项目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占全国(1847.8亿元)46.7%。专项经费一方面用于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约245.5亿元),重点开展业务用房建设和基本设备配置;另一方面用于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预防控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卫生、妇幼卫生、社区卫生等(资金约617.8亿元)工作,支持西部地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配备急需的医疗卫生设备,补助必要的工作经费等。
二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积极协调相关部门,逐步加大对西部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倾斜力度,从投入方向、资金安排、补助额度、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等方面向西部倾斜。“十一五”以来,安排中央专项投资245.5亿元(占中央安排总投资490亿元的50.1%),共建设项目2.98万个。重点支持的专项建设包括采供血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区城市初步形成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医院相衔接的医疗服务体系,在农村形成了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骨干、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卫生服务网。改善了人民群众健康状况,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三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通过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西部建立了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框架。自2003年开展新农合试点工作至今,卫生部积极推进西部地区新农合制度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调研和指导,努力提高西部地区新农合管理水平,确保参合农民持续受益。2010年上半年,西部地区有1052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全国总数的39%。西部地区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均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业人口2.64亿,参合率达到94%。
四是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工作效果显著。西部12省是我国传染病、地方病高发地区,卫生部根据西部12省份疫情状况的变化和实际工作需要,制定相应的防治政策和治疗方案,加大对西部地区传染病、地方病防治投入力度。2004至2009年中央转移支付艾滋病项目经费21.7亿元用于西部12省,占全国经费总数的44%。2001至2009年,中央财政在西部地区共投入结核病防治工作经费7.1亿元。主要提供抗结核药品、病人管理费、督导、转诊追踪、专报、乡镇查痰点等领域经费,西部地区12省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从2005年6月开始DOTS(督导短程化疗)覆盖率达到了100%。2001至2009年,西部地区十二省共治愈新涂阳612680人,治愈率为90.28%。
西部地区自然环境严酷,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结核、碘缺乏病、布鲁氏菌病、氟(砷)中毒、包虫病、大骨节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主要发生在西部。近年来,卫生部不断加大中央转移支付经费投入力度,用于支持西部地区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2005至2009年,向西部地区拨付经费17966万元,用于开展流感、布病及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登革热和手足口病的监测、疫情处理、培训及健康教育工作。2004至2009年,中央转移支付地方病防治项目安排西部12个省份12.15亿元,占地方病防治补助经费总额的75.8%。2005至2010年,中央转移支付包虫病防治项目共投入29357万元,支持四川等7个西部省份开展病人查治、传染源犬管理和驱虫、健康教育、人员培训等工作。累计筛查病人131万,近4万包虫病患者得到免费救治。
五是夯实西部卫生应急工作基础。西部12个省(区、市)多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自然环境严酷,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结核、碘缺乏病、布鲁氏菌病、氟(砷)中毒、包虫病、大骨节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主要发生在西部。近年来,卫生部不断加大中央转移支付经费投入力度,用于支持西部地区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2005至2009年,向西部地区拨付经费17966万元,用于开展流感、布病及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登革热和手足口病的监测、疫情处理、培训及健康教育工作。2004至2009年,中央转移支付地方病防治项目安排西部12个省份12.15亿元,占地方病防治补助经费总额的75.8%。2005至2010年,中央转移支付包虫病防治项目共投入29357万元,支持四川等7个西部省份开展病人查治、传染源犬管理和驱虫、健康教育、人员培训等工作。累计筛查病人131万,近4万包虫病患者得到免费救治。,卫生基础设施薄弱,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滞后,专业水平不高。近年来,卫生部对西部地区卫生应急工作十分重视,对西部地区给予资金物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人员、物资、技术支持和指导,同时,协助西部地区做好反恐怖、中毒、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2008年汶川和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灾情后,卫生部组织协调全国医疗卫生资源对灾区开展紧急医疗卫生救援,并在恢复重建阶段制定了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工作方案和指导意见,重建医疗卫生机构。
六是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大力培养西部地区卫生人才。卫生部申请中央专项资金,设立了西部卫生人才培养项目,援疆、援藏项目,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试点项目,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卫生监督人员培训项目,中西部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等。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卫生部与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选派城市三级医院医师支援县级医院、城市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2005至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6.00亿元在西部11个省(区、市)开展了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西部地区的380家城市三级医院派出医务人员13600余人次支援县级医院,派驻医师诊疗病人近2300万人次,开展手术40万台次,有效提高西部地区卫生工作人员技术水平,为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卫生人才。
七是加强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确保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中央财政2003至2006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加强中西部地区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加强各级卫生监督执法工作。4年共投入资金12亿多,惠及中西部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同时,组织开展公共卫生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危害群众健康的违法行为。有效改善了西部地区的卫生执法条件,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全面推进了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八是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卫生城市、卫生村镇创建活动,农村改水改厕、安全饮水工程等工作,有效提高了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健康意识和环境卫生水平。2004至2010年,中央投入16.4亿用于西部442.3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通过中央项目的实施,加快了西部地区农村改水改厕步伐,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为防控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了贡献。
二、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卫生事业发展
西部地区在发展卫生事业方面尚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自然环境严酷,经济发展滞后,自我发展能力差。二是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医疗卫生条件艰苦。三是面临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挑战,疾病防治形式严峻。四是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为今后进一步全面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在新时期,卫生部门将按照“全面推进、科学发展、东西互动、加速转型”的总体思路,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转移支付的力度,在安排项目资金,制定规划时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按照国务院有关西部大开发出台的文件要求,对西部各省按照实事求是原则,提高中央对西部困难地区的补助比例,减少地方配套资金压力,确保卫生等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发挥效益;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的财政投入政策和机制,增加政府卫生投入,建立卫生投入监督和评价机制。
二是加快落实医改五项重点工作。第一,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3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均达到90%以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覆盖到全国所有困难家庭。以提高住院和门诊大病保障为重点,逐步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第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比较完整的基本药物遴选、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险报销的体系。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规范基本药物采购和配送;合理确定基本药物的价格。第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西部地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用3年时间建成比较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从2009年起,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到2011年不低于20元。第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高医疗质量,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努力让群众看好病。
三是为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提供人力资源和人才政策保障。根据人才需求建立人才分步、分类、分层培养;增加医学教育投入,大力推动医学教育改革;规范专科医师和亚专科医师的培训,建立和完善培训基地;大力推进基层卫生在岗人员能力建设。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建立和加强在健康和医药卫生研究等领域的多变和双边合作,总结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国际合作及国外项目发挥的积极作用;加强沟通,积极拓展合作领域、合作渠道和资金来源,丰富合作内容;加强国际合作项目资金的合理和有效使用,注重对先进经验的学习和推广,使其产出更大的绩效。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卫生部门将积极推动西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现代化新西部。
何锦国副司长在发布会上介绍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过去的工作;二是下一步的初步考虑。
一、中央投入不断加大,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一是中央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1至2009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西部地区卫生专项资金863.3亿元(包括基建项目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占全国(1847.8亿元)46.7%。专项经费一方面用于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约245.5亿元),重点开展业务用房建设和基本设备配置;另一方面用于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预防控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卫生、妇幼卫生、社区卫生等(资金约617.8亿元)工作,支持西部地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配备急需的医疗卫生设备,补助必要的工作经费等。
二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积极协调相关部门,逐步加大对西部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倾斜力度,从投入方向、资金安排、补助额度、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等方面向西部倾斜。“十一五”以来,安排中央专项投资245.5亿元(占中央安排总投资490亿元的50.1%),共建设项目2.98万个。重点支持的专项建设包括采供血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区城市初步形成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医院相衔接的医疗服务体系,在农村形成了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骨干、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卫生服务网。改善了人民群众健康状况,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三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通过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西部建立了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框架。自2003年开展新农合试点工作至今,卫生部积极推进西部地区新农合制度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调研和指导,努力提高西部地区新农合管理水平,确保参合农民持续受益。2010年上半年,西部地区有1052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全国总数的39%。西部地区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均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业人口2.64亿,参合率达到94%。
四是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工作效果显著。西部12省是我国传染病、地方病高发地区,卫生部根据西部12省份疫情状况的变化和实际工作需要,制定相应的防治政策和治疗方案,加大对西部地区传染病、地方病防治投入力度。2004至2009年中央转移支付艾滋病项目经费21.7亿元用于西部12省,占全国经费总数的44%。2001至2009年,中央财政在西部地区共投入结核病防治工作经费7.1亿元。主要提供抗结核药品、病人管理费、督导、转诊追踪、专报、乡镇查痰点等领域经费,西部地区12省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从2005年6月开始DOTS(督导短程化疗)覆盖率达到了100%。2001至2009年,西部地区十二省共治愈新涂阳612680人,治愈率为90.28%。
西部地区自然环境严酷,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结核、碘缺乏病、布鲁氏菌病、氟(砷)中毒、包虫病、大骨节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主要发生在西部。近年来,卫生部不断加大中央转移支付经费投入力度,用于支持西部地区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2005至2009年,向西部地区拨付经费17966万元,用于开展流感、布病及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登革热和手足口病的监测、疫情处理、培训及健康教育工作。2004至2009年,中央转移支付地方病防治项目安排西部12个省份12.15亿元,占地方病防治补助经费总额的75.8%。2005至2010年,中央转移支付包虫病防治项目共投入29357万元,支持四川等7个西部省份开展病人查治、传染源犬管理和驱虫、健康教育、人员培训等工作。累计筛查病人131万,近4万包虫病患者得到免费救治。
五是夯实西部卫生应急工作基础。西部12个省(区、市)多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自然环境严酷,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结核、碘缺乏病、布鲁氏菌病、氟(砷)中毒、包虫病、大骨节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主要发生在西部。近年来,卫生部不断加大中央转移支付经费投入力度,用于支持西部地区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2005至2009年,向西部地区拨付经费17966万元,用于开展流感、布病及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登革热和手足口病的监测、疫情处理、培训及健康教育工作。2004至2009年,中央转移支付地方病防治项目安排西部12个省份12.15亿元,占地方病防治补助经费总额的75.8%。2005至2010年,中央转移支付包虫病防治项目共投入29357万元,支持四川等7个西部省份开展病人查治、传染源犬管理和驱虫、健康教育、人员培训等工作。累计筛查病人131万,近4万包虫病患者得到免费救治。,卫生基础设施薄弱,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滞后,专业水平不高。近年来,卫生部对西部地区卫生应急工作十分重视,对西部地区给予资金物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人员、物资、技术支持和指导,同时,协助西部地区做好反恐怖、中毒、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2008年汶川和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灾情后,卫生部组织协调全国医疗卫生资源对灾区开展紧急医疗卫生救援,并在恢复重建阶段制定了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工作方案和指导意见,重建医疗卫生机构。
六是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大力培养西部地区卫生人才。卫生部申请中央专项资金,设立了西部卫生人才培养项目,援疆、援藏项目,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试点项目,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卫生监督人员培训项目,中西部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等。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卫生部与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选派城市三级医院医师支援县级医院、城市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2005至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6.00亿元在西部11个省(区、市)开展了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西部地区的380家城市三级医院派出医务人员13600余人次支援县级医院,派驻医师诊疗病人近2300万人次,开展手术40万台次,有效提高西部地区卫生工作人员技术水平,为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卫生人才。
七是加强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确保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中央财政2003至2006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加强中西部地区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加强各级卫生监督执法工作。4年共投入资金12亿多,惠及中西部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同时,组织开展公共卫生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危害群众健康的违法行为。有效改善了西部地区的卫生执法条件,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全面推进了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八是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卫生城市、卫生村镇创建活动,农村改水改厕、安全饮水工程等工作,有效提高了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健康意识和环境卫生水平。2004至2010年,中央投入16.4亿用于西部442.3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通过中央项目的实施,加快了西部地区农村改水改厕步伐,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为防控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了贡献。
二、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卫生事业发展
西部地区在发展卫生事业方面尚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自然环境严酷,经济发展滞后,自我发展能力差。二是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医疗卫生条件艰苦。三是面临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挑战,疾病防治形式严峻。四是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为今后进一步全面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在新时期,卫生部门将按照“全面推进、科学发展、东西互动、加速转型”的总体思路,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转移支付的力度,在安排项目资金,制定规划时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按照国务院有关西部大开发出台的文件要求,对西部各省按照实事求是原则,提高中央对西部困难地区的补助比例,减少地方配套资金压力,确保卫生等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发挥效益;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的财政投入政策和机制,增加政府卫生投入,建立卫生投入监督和评价机制。
二是加快落实医改五项重点工作。第一,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3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均达到90%以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覆盖到全国所有困难家庭。以提高住院和门诊大病保障为重点,逐步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第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比较完整的基本药物遴选、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险报销的体系。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规范基本药物采购和配送;合理确定基本药物的价格。第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西部地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用3年时间建成比较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从2009年起,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到2011年不低于20元。第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高医疗质量,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努力让群众看好病。
三是为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提供人力资源和人才政策保障。根据人才需求建立人才分步、分类、分层培养;增加医学教育投入,大力推动医学教育改革;规范专科医师和亚专科医师的培训,建立和完善培训基地;大力推进基层卫生在岗人员能力建设。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建立和加强在健康和医药卫生研究等领域的多变和双边合作,总结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国际合作及国外项目发挥的积极作用;加强沟通,积极拓展合作领域、合作渠道和资金来源,丰富合作内容;加强国际合作项目资金的合理和有效使用,注重对先进经验的学习和推广,使其产出更大的绩效。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卫生部门将积极推动西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现代化新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