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进入大寒,农历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民间有“大寒迎年”的说法,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制作年肴,浓浓的年味在大街小巷弥漫开来,
“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大寒当天,自古有“食糯”的习俗,也就是糯米做的食物。最典型的就是八宝饭——将糯米蒸熟,拌以糖、油、桂花,倒入装有红枣、薏米、莲子、桂圆等果料的器具内,蒸熟后再浇上糖卤汁即可。八宝饭色彩缤纷,味道甜美,象征着甜蜜、喜庆和吉祥,是节日和待客的佳品。在广东,人们常在大寒时节用瓦锅蒸煮糯米饭,以滋补御寒。北京等地有吃消寒糕的习俗,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种,以糯米为主料,加入核桃仁、红枣、桂圆肉等。旧时,老百姓大寒这天吃消寒糕,既有驱散寒冷之意,还有“年高”之意,讨个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头。
“糯米性温、味甘,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暖和,利于驱寒,还有补中益气、温散风寒、润肺健脾胃的功效。”张宗学介绍,为抵御严寒补充元气,此时应少吃生冷之物。大寒已是农历四九前后,在南京,传统的“一九一只鸡”食俗仍被不少家庭所推崇,熬上一锅鲜香美味的鸡汤,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暖乎乎地喝下肚,一身的寒气被驱赶殆尽。
“大寒时节,自然界的阳气正处于从冬季的闭藏过渡到春季的升发中,人们的饮食也应顺应这一变化,饮食要既能抵抗严寒,又要渐次减少进补量。”张宗学表示,由于大寒节气临近春节,家家户户会准备丰富的节日食物,此时要注意避免饥饱失调,可适当吃些具有健脾消滞功效的食物,如山药、山楂、柚子、鸡内金等。日常可以选择一些温补类食物,如糯米、板栗、羊肉等,还可选一些平补类的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银耳等,可促进体内阳气的升发。此外,也可适当多吃一些发散风寒的食物,如萝卜、洋葱、芥菜等。为了逐渐适应春季舒畅、升发的特点,还可以适当多吃些白菜、油菜、菠菜、胡萝卜、菜花等蔬菜。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较少的时段,所以日常要注意多喝水。”张宗学建议,这个时候可以喝些红茶、黑茶、姜枣茶等,可以起到扶阳益气的功效。其中,姜枣茶具有温中散寒、补血正气的功效,适量喝能促使血管扩张,暖身驱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