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几十年来,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什么样的膳食模式较为理想?如何丰富食物品种新资源、满足食物营养需求?“大食物观”为如何更好守护大家的“舌尖幸福”给出了答案。
摄取食物是人的本能,但吃与会吃、吃得健康有本质区别。
“作为传统饮食大国,强化以食物为载体、养成进餐文明礼仪、学习健康饮食知识、提升食物选择能力的‘食育’教育,是丰富‘大食物观’内涵和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为民之举。”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吴佳指出,“食育”教育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儿童青少年乃至全民营养健康水平的首选策略。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清洁与卫生、烹饪与营养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例如在烹饪与营养方面,5—6年级学生要能根据家人需求设计一顿午餐或晚餐的营养食谱,了解不同烹饪方法与食物营养的关系。
专家指出,儿童通过体验、感知食物的特性,了解和认识食物,学习和丰富基于食物的生活经验,有利于促进其语言、感官、认知、社会情感的发展,从而使他们拥有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状态。
“希望‘食育’能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吴佳表示,“食育”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让孩子掌握基础的营养知识和技能,更有助于让孩子与食物建立良好的连接关系,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避免出现厌食、暴食等不良倾向,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