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儿科医疗资源短缺的矛盾日渐突出。特别是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出台,新生儿数量攀升,“儿科荒”问题变得愈发严峻。
不久前,全国多地流感肆虐,这对本就超负荷工作的晁爽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晁爽是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科副主任,从事儿科医生已有16年。她说,患儿太多,儿科医生又太少,就算大家不吃不喝也看不完,而现有医生越劳累,人才流失就越严重,简直是恶性循环。
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近三年我国儿科医师流失比例达10.7%。
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当儿科医生?晁爽认为,首要原因是儿科的“难”。晁爽解释,儿科又称哑科,由于婴幼儿无法准确描述病情,加之患儿不易配合检查,诊治起来难度很大,往往全靠医生的临床经验分析判断。但这还不是最难的,家属的不理解、不信任,更是“难”住了多数医生。
由于患儿多,医生只能加快看病速度,然而,快慢平衡实在太难掌握。“看快了,正在就诊的患儿家长不满意,看慢了,后面排队的患儿家长不高兴,怎么办?”晁爽告诉记者,她要求自己,将每个患儿的看病时间,尽量控制在五六分钟,但即使这样,每天仍要持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除了职业风险高、工作负荷重,儿科医生的收入待遇偏低也是有目共睹的。晁爽解释说,儿科用药量小、药品便宜、纳入医保项目有限,但儿科在医院内的支出消耗又很大,经济效益较差。很多医院考虑到这些因素,不愿开设儿科,即使开设了,也往往不愿大力发展建设。因此,晁爽认为,要解决儿科医生短缺问题,首先应整体提高儿科医生待遇。但晁爽也强调,待遇绝不是全部,除了提高待遇,还要建立社区儿科医师队伍,完善三级转诊体系。在这一制度下,应先到社区医生处进行首诊,遇到疑难病情时,再向上级医院转诊。当然,一定要保证转诊渠道的畅通,既要能转得上去,也要能转得下来。同时还要鼓励儿童专科医院在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开设门诊部,或者向基层医院输出品牌和管理,让优质儿科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
此外,很多基层医生反映看不到未来的发展,这也是很多医学生毕业后,不愿到基层工作的重要原因。晁爽坦言,此问题的确长期存在。同样从一个学校毕业,去大医院工作的人,学习机会多,见到的病例特别是疑难复杂病例相对较多,提高得就快。而到基层医院工作的人,无论是学习机会,还是接诊病人量,都远远不及大医院。只要短短三五年,这二者的差距就会凸显。因此,晁爽提出,要给基层医生提供良好的职业规划,帮助他们成长。这就要求给基层医生多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一两年至少要有一次去大医院学习工作的机会。只有真正提升基层医生水平,才能让老百姓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基层医生,“儿科荒”问题才能逐渐得到缓解。
(本报记者 田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