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半不到,初春的凉风吹来阵阵寒意。武汉市武昌区沙湖公园的小广场上,64岁的刘翠莲老人就来到公园门口,和在这里等待的几位老姐妹一起练起了太极;她的老伴儿张先生则手握小半导体,听着广播里的新闻,在公园里散起了步。张先生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有时候,他们还会碰到几位老相识,可以下下棋、聊聊天;一会儿老两口还要到公园门口的中医馆去按摩,放松筋骨,舒缓颈椎不适。到了晚上,他们还要在公园门口的小广场跳跳广场舞,或参加一些社区活动;有时还会去超市或菜场采购新鲜的蔬菜水果。交谈中,记者得知,刘翠莲来自河北农村,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武汉工作并娶妻生子,目前老两口每天还要接送孙子上下学。
而在相隔1600多公里之外的甘肃永登上川镇,67岁的陈玉荣老人虽然身患高血压和心脏病,但她还得硬撑着天不亮就赶快起床,为在镇上打工的小儿子和孙子准备早饭。其实,老人的大儿子一家在武汉已经快20年了,生活条件比较好,老人在武汉住了6年多帮着带大了孙子,但想到小儿子和小孙子没有人照料,加上自己也喜欢乡村清新的空气,就又回到家乡。
陈玉荣老人感慨,农村和城市老人的差异不是一般的大。大部分农村老年人都起得比较早,起床后就会做饭。农村的早饭基本都不会煮粥,偶尔会煮面,但更多还是烧饭。吃完早饭后老人们就去田里干活了。闲暇的时候也就是打打麻将,玩玩牌,三五个邻里凑到一块聊聊家常。
农村老人的收入来源,无非就是自家种的蔬菜、养的鸡鸭拿到集市上去卖点钱,或者儿女平时给的零花钱,虽然一年也没什么收入,但平时吃的也是自家种的菜和粮,日子也过得去。在社保方面,农村老人养老保险也只有100多元钱,大部分老人还都是生小病不舍得去医院看。
相对于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状态和健康意识,城市老人却大不同。张老先生告诉记者,老伴儿每周还有几次要和几位老姐妹到汉口的酒店听健康养生讲座,还会带回来一些不知名的“营养品”,“管都管不住,说多了就会吵架。”张老先生无奈地说:“可不说吧,尽带来些没有生产厂家的所谓保健药,已经花了不少冤枉钱,我还得帮着她瞒着孩子们,真是让人头疼。”
武汉67岁的刘太婆退休前是一家国企的中层管理人员,如今患有糖尿病。半年前,她听说吃南瓜能降血糖,便餐餐都吃,不沾半点荤腥,没想到血糖没降多少,人却进了医院。满脸憔悴的刘太婆提起对养生的痴迷,一脸懊悔,“我做梦也没想到,吃南瓜竟变得全身蜡黄。”
湖北中医院营养科教授王延说:“南瓜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长期用它代替主食,会使皮肤变黄,若大量食用并以此代替正常饮食并不可取,属于过度养生。”
“我父亲现在每月花数千元买不知哪里生产的保健品。一听说有哪种保健品能治自己的高血压和糖尿病,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买了吃。”王小姐也无奈地告诉记者:“吃了那么多保健品,老爸的老毛病该犯还是犯,还经常感冒。”因为保健品,她和丈夫没少劝老人,但根本没用。
如今在城市,每个社区大多会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常给居民做免费检查和社区义诊。但在农村,没有这种条件。除非自己病得扛不过去了,才会去村里的卫生所买点药。
如今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很多,农村老人基本只有逢年过年才能和儿女见上一面,虽然现在大部分农村老人也有“老人机”,但他们打电话并不像城里老人那么频繁,在很多农村老人眼中,有事情才需要打电话。而城里的老人很多是和孩子住在一起的,即使不住在一起,只要在同一个城市,一起吃饭也是常有的事。
采访中记者感到,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大家庭的分解,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特别是农村人大多只注重对老人的物质赡养,难以顾及他们的精神需求,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村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特别应引起家庭和社会的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政府致力于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养老、医保等社会保障的城乡制度并轨,这使得城乡保障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健康意识的建立仍需要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因此全社会还要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