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7日电(宫晓倩)世界卒中日刚刚过去,卒中这一话题又一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近日,专家表示,对于卒中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卒中救治的关键就是“速度、高效”。近年来,通过加大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卒中的抢救速度和成功率明显提高。
信息化大数据的发展 让卒中救治更高效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由于颅脑血管突发破裂出血或因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缺血、缺氧所致的急性疾病,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多种危害,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数据显示,我国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200余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的患者多达180余万。
近年来,围绕脑卒中的救治,我国推出了多项措施,例如,发布《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卒中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近日发布了北京市脑卒中急救地图,据此患者可以选择距离发病位置最近的医院去抢救治疗。
“卒中的救治强调高效性,从发病到溶栓我们必须在‘黄金1小时’之内完成,每耽误一分钟,患者生命就会多一分威胁。”专家表示。
对此,专家指出,信息化大数据的发展对于脑卒中的诊断救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不仅推动了数据资源共享,加强科研课题合作,而且为医院之间提供诊疗经验学习平台,优化诊疗方案,尤其对一级、二级医院的危重症抢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不同层级医院之间互联网实时信息互通,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上一级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大大提高抢救速度和成功率。”
“不过目前基层医院由于条件所限,许多抢救治疗暂时无法实施,希望信息互通能够在全国铺展开来,使更多的患者受益。”张国平说,“为了提高基层诊疗水平,基层医院的神经内科医生应到大医院进修学习,掌握关键的治疗技术,同时大医院应选派高年资医生去基层医院出诊、查房、手术,实地进行指导。除此之外,目前一、二级医院缺少康复设施及康复师,影响了卒中患者出院后的恢复,希望未来相关的医疗资源规划能够更向基层‘倾斜’,让患者就近得到康复训练。”
学会科学辨识 警惕卒中危险信号
在日常生活中,卒中的危险信号经常会被大家忽视。“要学会科学辨识,出现以下脑卒中的预兆要立即到医院就诊。”专家介绍:一,突然一眼或双眼短暂发黑或视物模糊,突然看东西双影或伴有眩晕;二,突然一侧手、脚或面部发麻(木)或伴有肢体无力,突然说话舌头发笨,说话不清楚;三,突然眩晕或剧烈头痛,伴有恶心呕吐等;四,没有任何预感突然跌倒,或伴有短时神志不清。
见到脑卒中患者发作,家人或朋友也不要慌张,专家表示,首先让患者尽量平卧,拨通120或999急救电话,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其次,昏迷患者要去掉枕头,解开领口,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鼻腔内的分泌物及呕吐物,以防流入气管引起窒息。第三,不要给患者服任何药物,谨防病情加重。第四,家属应保持镇静,安慰患者,避免患者因过度紧张或恐惧而使病情加重。
“面对脑卒中,我们要打‘有准备的仗’,平常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天坚持适量运动,合理膳食,控制烟酒,保持心情舒畅。高危人群应注意定期筛查,遵医嘱定期服药、门诊随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一些智能技术的加入,医生可以用健康资料建立更准确的患者档案和预测模型,更有效地预测、诊断和治疗疾病。借助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开发出更详细的个人医疗风险档案及急症的个性化疗法,也更容易发现新的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