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药品研发投入严重不足,2016年全国制药企业研发投入不及世界上最大的一家制药企业的研发经费。临床急需的创新药物短缺,结构性问题突出。”这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受国务院委托,6月22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药品管理工作情况时透露的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我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缩影:稳定、可持续性投入缺乏,医产学研协同创新不够,科研成果与疾病防治实践“两张皮”,科技创新质量和水平仍需提高,原创性科学发现和颠覆性技术缺乏……
针对该现状,近日颁布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将建立更加协同、高效、开放的国家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在精准医学、再生医学、协同医疗、智慧医疗、整合医学等若干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和自主创新优势。
“这是我国卫生与健康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规划,涉及面广,对卫生与健康科技发展全局具有指导作用。”参与《规划》起草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中心主任王磊研究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历时三年绘就发展蓝图
《规划》为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绘就了发展蓝图:“十三五”期间,着力突破20—30项前沿关键技术并转化应用,攻克一批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新技术和新产品;建成覆盖100万健康人群和10个重点疾病的大型人群队列,形成100项左右针对重大疾病和重大健康问题的诊疗规范、技术标准、临床路径和防控策略,研制20—30种创新药物,培育20—30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健康品牌企业集群。
“在‘十三五’之前,我们的医学科技发展规划,更多聚焦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问题。《规划》最大的亮点就是不再就科技论科技,更加全面系统,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坚持创新引领、开放整合、机制创新原则,强调为解决卫生与健康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应对重大疾病防控挑战、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提供健康产品和服务是重要目标之一
《规划》围绕健康中国建设需求,全力推进相关领域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实施,共部署5个方面的12项重点任务。
每一项重点任务又有细分的方向和目标。可以说,《规划》不仅为“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确立了目标,更厘清了方向,提供了路线图。
《规划》站位高、立意新、视野宽,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其中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构建健康中国,亟待推动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提升为中心转变,实现疾病预防控制的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为此,《规划》确立多项与此直接相关的重点任务:提升疾病防控水平、强化健康风险因素控制、保障重点人群健康、推动科学技术普及。系统部署了健康危险因素干预、健康自主管理、健康知识普及等一系列研究,为实现由“被动医疗”向“主动健康”的转变提供科技支撑。
“到2020年,建立更加协同、高效、开放的国家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部分重点领域的基础前沿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针对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的防控技术获得重要突破,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医疗服务供给质量明显改善,健康保障模式转型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健康产业发展、助推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代涛说。(记者 罗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