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周围开始流行大数据,关于国民健康的大数据版本自然不甘落后,各种数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夹杂着各种广告形式)。平时,看到“健康大数据”几个字的微信就毫不犹豫的点开来,结果里面的数据,令人惊骇! 比如高血压,都是选用的中国高血压人口1.6—1.7亿人,而事实上最新数据是2.7亿人(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版),整整差了一个亿!类似的错误数据还有很多解读,甚至是采用国外数据来诋毁国人健康和社会发展成就!
随着经济能力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健康资讯的关注热情空前高涨。然而,在健康传播领域,信息鱼龙混杂。大家对健康内容的关心偏好和阅读痛点在哪里?下一个健康的流行趋势会是什么?传播健康信息的对象是谁,就要搞清楚。
日前今日头条刚刚出炉的中国人健康大数据显示,对健康关注度最高的为41—50岁人群。而这一年龄群体中,关注健康资讯的人占比超过了三成。在18—23岁以及18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中,健康类资讯的关注者各有一成多。而代表社会中坚力量的24—30岁、31—40岁、40—50岁这三个年龄段的人群,关注健康的占比略高于23岁以下的年轻群体,超过两成。数据除了对不同年龄段的用户获取健康资讯情况进行分析之外,还从地域分布方面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对健康资讯关注度比较高的人群并不来自不相信眼泪的“北上广”,排在前五位的几乎是清一色的西部省份。其中青海省最高,超过27%的头条用户关注健康资讯,新疆、云南、甘肃、宁夏则紧随其后。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健康信息,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自媒体的大数据时代,健康传播面临巨大的挑战。比如“心梗发作时需要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这条经久不衰的谣言,专业人员已辟谣无数次,即“舌下含服硝甘并不能缓解心梗甚至会因为用药错误产生更加严重的不良后果”。正是这种最基本的内科知识,会让某些“医务人员”也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大数据令公众可以更便捷地了解自己想要的健康数据,但同时也有许多错误的健康知识对公众产生误导。对此,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曾表示“传播健康信息并不等于健康传播”。因为健康传播是有规律和原则的,现在网上传播的很多健康信息是“三无”产品,应加强信源管理,保证健康信息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公众还需要对信息进行判断,请教专业领域的医生或资深人士,掌握一些健康传播的常识。
正如中央电视台评论员、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宣传员白岩松所说,“知道”不等于“行为”,拥有“知识”不等于拥有“智慧”。我们千万不要认为,我们知道了就会有好的行为发生,它并不直接画等号。而且,关注或知晓了健康类大数据并不代表我们就会有好的行为发生。一切数据都是为了帮助读者尽早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要从投其所好(hào),变成投其所好(hǎo)。“你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应该将科学的知识用更好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拥抱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但是能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去拥抱大数据。
笔者认为,如何把信息转变成行为,是我们在拥有大数据之后,一定要去思考的事情。
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