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的语言表达,家长和老师不应将关注点放在‘讲得好不好,流利不流利’上,而是应该认真、耐心地听完孩子说的话,尽量不要打断他们,创造出一个轻松和信任的语言环境。”
今天是“国际口吃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专家章依文主任医师针对颇受大人关注的儿童口吃问题,强调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倾听和鼓励。“因为在某个阶段,孩子们的神经生理成熟程度,还落后于情绪和智力活动所需要表达的复杂内容,因而说话时会出现踌躇和重复,常常一个长句需要停三四次才能说完。”
口吃是常见的一种儿童语言障碍。表现在说话迟缓,发音延长或停顿,不自觉地阻断或语塞,间歇地重复一个字或一个词,失去正常说话节律,呈现特殊的断续性,称之为语言流行障碍。人群中口吃发生率约1%,但有5%的人在一生中会有几个月的口吃持续时间。
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门诊统计,2-4岁幼儿前来就诊或咨询语言发育的比率较高。不少家长觉得自己孩子不如别人讲得多、快、好,说话稍有些不流畅,就怀疑孩子“口吃”。章依文表示,儿童语言发育是一个从听到、理解到表达的自然学习过程。孩子在1-4岁左右,很有可能出现“发育性言语不流利”,家长不要过于急躁。如果孩子说话时,家长反复提醒、批评甚至打骂,会使他倍感紧张,很多孩子甚至从此不再敢于表达,反而会使口吃持续到成年,并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当然,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一旦发现儿童5岁后仍然口吃,则应立即就医。”章依文补充道。(首席记者施捷)
相关链接
言语发育性不流利,是指发生在孩子5岁前的、暂时的言语不流利。1至2岁婴儿初学说话时出现“口吃”,至3岁年龄阶段为最多,这主要与这一时期孩子语言获得的速度加快有关,是儿童言语发展的自然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3~5岁出现的口吃称良性口吃,只要家长耐心矫正,半年到六年内多可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