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哪儿都如同背后拖着一个重重的锚。”美国喜剧明星罗宾·威廉姆斯之死,让抑郁症这个藏在桌下的话题再一次成为舆论焦点。有媒体称,在演艺圈,患有抑郁症的明星名单其实“很长”。但抑郁症不局限于一个小圈子,它覆盖了各类群体;也不局限于某个国家,而是覆盖全球——全球约有3.5亿抑郁症患者。尽管与遗传有关,抑郁症也称得上是一种“时代病”,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压力密切相关。不少人认为精神疾病是意志力薄弱的体现,抑郁症也因此蒙上“耻辱”之名。事实上,抑郁症并非罪过,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拯救恒河”,“关注抑郁”
北京协和医院的一名主任医师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虽然同遗传因素直接相关,抑郁症也可称作“时代病”、“现代社会病”,因为它讲究环境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像北欧抑郁症发病率就较高,特别是黑天比较多、日照比较少时就容易导致发病,而现代社会节奏快,各种压力比如工作、失业、家庭问题等都会引起焦虑、抑郁。不仅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
2011年,一则由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抑郁症统计数据震惊印度,因为竟然有近36%的印度人“抑郁”,居受调查的18个国家和地区之首。印度各界当即予以否认。尽管如此,从那时起,印度各界开始正视本国民众的精神健康问题。近期,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印度频道一直在滚动播出两则公益广告,一个是“拯救恒河”,另一个是“关注抑郁”。印度国家犯罪调查中心数据显示,印度2012年有约13.5万人自杀,其中1/3源自严重的精神疾病。“未被察觉的抑郁者正在增多”,《印度时报》称。报道援引一位印度心理医生的话说,“患者从高中生到老年人都有,但平均年龄已降至31岁,过度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是引起他们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孟买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指导托马斯分析称,失业、对现有经济状况不满以及夫妻不和是印度抑郁人群增加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最近15到20年间,印度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与印度人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激烈碰撞,引发不少心理问题。印度社会问题研究所专家莎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印度抑郁人群年轻化与失业问题密不可分,目前30岁以下年轻人占印度人口近40%,而这一年龄段失业率高达30%,他们中近7成接受过中高等教育,这些人向往城市生活但又无力负担,一部分人向社会发泄不满,还有不少人转向自我封闭成为抑郁一员。中国同样是抑郁症重灾区。据国内媒体报道,中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其中一半以上患有抑郁症。不过,有业内人士告诉《环球时报》,中国抑郁症患者人数及发病率很难准确统计,因为没有进行过此类专项调查,农村很多人也不会配合调查。英国《卫报》称,尽管中国尚未公布有关精神疾病的官方数据,但大多数证据表明其抑郁症患者比例在上升。当代中国人面临很大精神压力,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人感觉买房、成家和养家都是艰巨任务。调研公司“研究和市场”估计,中国抑郁症患者或已超过3000万。
承认抑郁不是耻辱据
《华盛顿邮报》报道,“许多自杀都是尚未诊断或未经治疗的抑郁症所致,这种抑郁症通常被酗酒和吸毒等恶习所掩盖。”美国“the advertiser”网站称,“未经治疗的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首要原因。很多人仍然认为,承认自己有情绪化或精神问题是一种耻辱。”一些传统观点认为,患精神疾病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很多人特别是男性不愿承认自己抑郁,更有大量患者会因害怕被别人当作“懦夫”而不愿求医。2012年南京某女大学生自杀的消息,曾引发媒体纷纷报道,并使中国民众增进对抑郁症的了解。美国“tealeafnation”网站刊文称,即便如此,中国人对抑郁症仍存在许多误解,甚至有人斥之为受西方影响而变得无所事事的懒惰所致。有报道称,在韩国,太多人对精神疾病的观念已经过时,想要接受治疗不是易事,社会观念拒绝心理治疗。
“威廉姆斯的悲剧让我们知道抑郁症不是源于意志薄弱或性格缺陷,它是一种脑部失调”,精神病专家哈利·克劳夫特说。美国媒体和心理专家认为,威廉姆斯的自杀应该成为一个转折点,美国应该展开有关精神健康的讨论,让公众了解抑郁症的征兆和症状。不少专家认为,通过心理咨询以及药物,抑郁症是可治疗的。前文提到的协和医院主任医师也表示,抑郁症不难治,治愈率高达七八成。他建议,通常心情不好超过两三周就应该去综合医院看一下。“不幸的是,很多人只是在重度抑郁时才求助,对有的人来说为时已晚”,美国芒特西奈医院的医师达恩·约瑟费思库说。(驻外记者 马桂花 邹松 丁雨晴 纪双城 林雪原 记者 张倍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