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版的《加拿大医学协会期刊》公布了一项针对儿童多动症的权威研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11年间跟踪研究超过93万名6-12岁儿童,结果发现在同龄儿童中,12月出生的孩子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几率比同年1月出生的孩子高出39%,接受药物治疗的几率也高出48%。而且,“多动症”大多扣错了帽子。
谈到很多家长和老师总是喜欢给孩子扣个“多动症”的帽子,上海市儿童医学发展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主任章依文教授很有感慨,“日常生活中判断孩子是不是患多动症,大多是老师和家长,好像不是医生了。”
北美的学龄儿童中,有3%到7%的人被诊断患有多动症,在中国这个比例为4.31%到5.83%。果真有这么多的多动症孩子吗?最新一期《加拿大医学协会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就对儿童多动症的常见诊断提出严重质疑。
儿童多动症为何容易被滥用
上海市儿童医学发展中心章依文教授介绍,许多被家长、老师认定为多动症的儿童,有大半在经过系列科学综合评价后摘掉了多动症的帽子。
造成这种多动症被滥用的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夸大的宣传,第二是老师的误解。班级里多一个“坐不定”的学生,会给教学带来很大麻烦,但如果该学生被确诊为“多动症”,那他的成绩再差老师也不用负责了。“美国有关调查就发现,教师倾向于滥用多动症标签以推卸教育的责任。”世界卫生组织新生儿保健合作中心主任沈晓明教授说。
“没有经过明确鉴定,千万不能乱给孩子扣"多动症"的帽子。”章依文教授说。此外,大人的评价如同一个标签,孩子常常会为了“证实”大人的评价就朝着大人评价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标签效应”。也就是说,有些孩子类似多动症的表现,是大人的评价“培养”出来的。
喜欢多动未必就是多动症
何谓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儿童神经系统异常,又称“轻微脑功能失调”、“注意力缺陷综合征”。其最大特点是自控能力差,注意力集中程度及时间低于同龄人水平。
其主要症状有:(1)活动过多。 这类孩子常常处于不停活动状态中,如上课不断做小动作,撕纸、拉同学头发或衣服等。手脚不停而又不听劝阻。(2)冲动任性。这类孩子情绪极不稳定,容易被激怒,好发脾气,致使他们不易合群。(3)注意障碍。这类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或者注意力集中短暂。上课时常东张西望,“走神”、“溜号”,做事常有始无终,虎头蛇尾。(4)学习困难。这类孩子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注意听讲,所以考试成绩差,学习困难。(5)行为异常。这类孩子多伴有各种各样的行为异常问题,如说谎,逃学、偷窃、离家出走等等,不愿受别人的制约。(6)神经系统轻微异常。部分孩子运动功能异常,如动作笨拙、精细运动困难、发音存在缺陷;脑电图存在异常,眼球震颤或斜视。
儿童多动症多是母亲在早产、难产过程中给低体重婴儿、高危婴儿造成的潜在脑组织的损害。据介绍,好些前来咨询是否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其实并没有病,不过是正常儿童性格外向,特别好动罢了。孩子多动并不等于患了多动症,家长要注意将两者区分开来。因此,如果发现儿童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最好到医院检查,才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