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没写完,12岁女孩跳楼寻死;被爸爸夺去手机的一瞬间,10岁男孩从阳台纵身一跃……一个个年轻生命的殒落,在公众心里留下一个个深坑。不禁令人疑惑,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为什么孩子们却越来越不珍惜生命?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缺少挫折教育,青少年也缺乏对生命的敬畏。
生命教育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涉及的方方面面,既有关于人的认知与发展特点,又有关于人的本性与价值特征。它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加强人们对生命的认知,实现自我的生命管理,让人生更加精彩、更有意义。这种向死而生的教育,重点在于教导人们尊重生命、理解生命,不畏惧挫折和困难,学会积极生存、健康生活,实现生命价值最大化。
生命教育应该是家长和孩子的必修课。我在讲座时,经常强调两方面:一是珍视生命的意识,二是敬畏规则。简简单单两句话,却是很多家庭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在儿童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如果父母没有正确引导,激发其正向活力,而是不断压制,那么孩子的安全感就无法获得满足,性格也会有所缺欠。进入青春期或成年后,任何压力都可能成为摧毁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国外生命教育的不少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在德国,家长、老师会创造条件让孩子们直面“死亡”。比如,请殡仪馆人员讲死亡课程,让孩子们模拟父母车祸身亡时的应对方法。美国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适应野外生存的能力,要求学生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能毕业。在日本,许多家长鼓励孩子到偏远的山区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我建议,我国应更重视对孩子的挫折教育,让青少年认识到人生路上的苦难并不可怕,应勇敢面对,对待生命应该更加珍视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