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
耳朵是人类感知声音的重要器官,也是我们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哪些不良习惯会使听力受损?年轻人如何正确使用耳机?老年人怎样及时发现和干预听力问题……针对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版约请记者进行采访。
——编 者
老年人听力问题,要及早干预
本报记者 孙 超
“我的耳朵一到晚上睡觉就嗡嗡的响,您帮我看看怎么回事?”3月1日下午,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耳科学分会主办的老年听力健康促进行动社区义诊在湖南长沙协和颐养院进行,86岁的刘奶奶来到就诊台前咨询。
“这像是耳鸣的症状,我先初步检查,然后再做听力测试。”义诊医疗二队队长、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科主任梅凌云教授戴上头灯,仔细为老人检查耳道,看到鼓膜正常后,引导老人前往检查室进一步检查。
在声导抗检查室,检测人员为刘奶奶的耳朵接上专用设备。通过这项检查可以看到鼓室是否有积液,咽鼓管是否通畅,鼓膜是否穿孔等。“您的鼓膜是完整的,但听力存在一定下降。后续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对您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建议。”检测人员向刘奶奶简要说明了病情。
梅凌云介绍,随着年龄增长,一些老年人听觉系统的功能逐渐退化。改善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采用适当的干预手段,都可以有效减缓耳聋速度,提高生活质量。
哪些不良习惯会导致听力受损?“长时间戴耳机或者把音量开得特别大是普遍问题。在跳广场舞时,如果音响声音过大,一样会刺激耳朵内的毛细胞。即使当下没什么体感不适,长期也会损伤听力。”梅凌云说。
“我耳背之后,就习惯把手机音量开得特别大,放在耳边听。但和儿女打电话或者看短视频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一旁有老人询问。
梅凌云建议老年人佩戴有降噪和音量控制功能的耳机,听力损失达到中度程度后,建议使用助听器。“这些设备能够根据听力损失程度进行个性化调整,避免音量过大对听力造成进一步伤害。家人可以协助老年人调整设备的音量设置,确保音量在安全范围内。”梅凌云说。
“听力下降会导致老年人在交流中感到尴尬和挫败,常常伴随社会活动减少、抑郁、认知能力减退、罹患阿尔茨海默病以及规避危险能力下降的现象。关注听力健康,及时发现和干预是关键。”梅凌云说。
最近,梅凌云在门诊接诊了一位60多岁的患者。她的一只耳朵患有严重的感音神经性聋,另一只耳朵有反复多年的中耳炎病史。近期感染流脓加重,听力急剧下降。“针对两只耳朵的不同情况,我们给出了控制感染、择期手术、佩戴助听器等治疗建议,帮助她提高了一部分听力。”梅凌云说。
及时发现和干预听力问题,老年人及其家人应注意识别听力损伤的征兆,包括耳鸣、难以听到高音调声音、在嘈杂环境中听不清对话、接听电话时感觉声音模糊、需要别人重复说话内容等。如果听力已经受损,应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干预措施,如佩戴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等。“佩戴老花镜大家都很习惯,但很多听力下降严重的老人却比较排斥助听器等辅助设备。这需要继续进行知识普及和观念引导。”梅凌云建议。